 |
|
|
|
|
浦溪河流域古遗址群 |
时间:2021-01-20 阅读:1618 |
|
浦溪河,又名婆溪河,是青弋江上游的主要支流之一。其源出黄山北麓铁线潭,过黑龙潭、松谷庵合白龙潭水汇为青龙潭,潭侧为油潭,绕芙蓉岭出山。过耿城镇辅村与沟村孚丘河在金桥查家相汇,北流甘棠镇十字畈合饶村(耿城)水,西北经大桥合新岭水。绕三折岭,五里过湖深潭、洗脚岭、汪王岭(太平湖镇),出密崖关至太平湖(原为秧溪河),全程34.5公里。黄山区耿城、甘棠两镇全域为浦溪河流域。浦溪河在甘耿两镇形成一个一定规模的山地冲击盆地,北至蒙山山脚,南至黄山北麓,东接山口镇巷联村,西至焦村白沙岭,全域面积约80平方公里,海拔平均200米以下。在这个冲击盆地中四面环山(东侧为丘陵地貌),盆地内良田千顷,为本区水稻主产地区,自古人类活动频繁。(图1) 浦溪河中上游流域之甘(甘棠镇)耿(耿城镇)盆地遗址众多(主要分布区域为耿城镇金桥、绕村、城澜三村,甘棠镇十字畈、张家埂、甘棠社区三村,面积约40平方公里),从新石器时期至商周时期乃至秦汉六朝各类历史文化遗迹在浦溪河两岸分布。其分布形态为:浦溪河由南向北汇入秧溪河(青弋江上游),本地新石器时期、商周时期等先秦时期历史文化遗迹多分布在浦溪河的东侧低矮的丘陵二级台地上,秦汉、六朝等历史文化遗迹多分布在浦溪河西侧。2009年底在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中的浦溪河流域区域调查得知,浦溪河流域共有秦以前古文化遗址12个,其中浦溪河东岸9个(查家商周遗址、蒋家山新石器遗址、董湾商周遗址、梅花群山商周遗址、团箩山商周遗址、饶家塝商周遗址、黄荆村新石器遗址、弯头山商周遗址、狮形山新石器(商周)遗址),西岸3个(城澜刘家商周遗址、官山新石器遗址、张埂商周遗址),新石器时代4个(其中一个为新石器与商周合并遗址),商周时期8个。(图2)浦溪河东侧遗址分布较多,遗址之间距离最大不超过2.5公里,最小距离300米。各遗址海拔基本在170米——180米之间。 在新石器时期,本区域遗址多在临水的平缓的岗地上。经济类型多为半农耕半渔猎,但社会分工逐渐明细,已展现出社会等级秩序。 商周时期,遗址环境多为临水的自然岗地遗址,但水平堆积遗址逐渐增多。该时期遗址中心位置多有利用自然条件人工平整的中心台地,这种台地面积200平方米至500平方米,多为不规则圆形,且无包含物。董湾商周遗址的中心台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为人工堆积而成,有着较深的水平分布的文化层。这种地层与我们在江淮地区常见的商周土墩形遗址无异。 本区域的遗址的器物类型、制作工艺与水平基本一致,各个遗址中亦有着一定的相互早晚关系。总体分析,商周时期,基本上已农耕为主,渔猎为辅,且有较多的剩余产品和“奢饰品”(如盛精致食物的豆类、盛酒的盉类)。这些经济现象说明本区域在当时有着较为发达的社会文明。 浦溪河古遗址群的发现与保护,为了解黄山北麓地区,长江南岸皖南山地地区,史前人类迁移、经济形态、社会组织等情况提供了重要的标本保障;为研究北方文化与楚文化、吴越文化在本地融合交汇提供了有限证据。该遗址群的延续性强,从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均有遗址地点,它的合理科学的保护,将为在本地较封闭的盆地自然环境中研究人类文明提供了序列保证。 |
|
|
上一篇:返回列表 |
下一篇:安徽抢救发掘蒋家山新石器时代遗址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