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安徽抢救发掘蒋家山新石器时代遗址 |
时间:2021-01-20 阅读:1803 |
|
写在《安徽抢救发掘蒋家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之前 文/周洋
“南北交融、东西相汇”,这两个词一直是黄山区地域文化提的最多的词,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则是黄山区人自诩的人性特征。是真实的吗?有据可考吗?
今天,来自“最早的黄山人”带给您一个诠释。让我们穿越到五千年前,“良渚人”教会了“黄山人”怎样烧制他们的鼎,“赣中北人”与“黄山人”交流了带柄石刀制作工艺,而“大汶口人”则带来了他们的族徽“日月”符号。黄山的北侧山脚——蒋家山,顿时熙熙攘攘,吴侬软语、荆川楚言,一派南腔北调。可能是黄山这座山脉特有的胸怀天下的地理特色与文化气派,她张开双臂,拥抱四海,一直延续至今。 在蒋家山遗址公园建设之际,阐释16年前蒋家山遗址的初次发掘成果,讲清楚黄山文明起源,传播黄山故事,是蒋家山遗址发掘报告-《安徽抢救发掘蒋家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以公众号重新发刊的主要因素。
 《安徽抢救发掘蒋家山新石器时代遗址》 蒋家山遗址:《安徽抢救发掘蒋家山新石器时代遗址》(注:此文摘于2004年11月10日《中国文物报》头版,作者: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吴卫红)
蒋家山遗址地貌全景 5月中旬—6月上旬,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黄山市黄山区甘棠镇的蒋家山遗址进行了全面的钻探和局部试掘,钻探面积近5万平方米,实际发掘面积100平方米。发掘出土的遗物以陶片为大宗,完整或可复原陶器很少,另有小件器物400余件,以石器为主,占总数的至少80%以上。
 蒋家山遗址标本 经钻探分析,遗址的原有面积至少在6万平方米以上,现存面积仍超过4万平方米。遗址上的文化层厚薄不均。此次发掘区选择在遗址西北的斜坡堆积处,从发掘材料看,文化层在发掘区内最多可分12层,地层中包含了大量的碎陶片、残石器,个别层位为大面积的碎红烧土块堆积,但遗迹现象不多,仅发现1条位于斜坡边缘的灰沟和8个灰坑,以及10余个柱洞。根据地层的堆积特点和包含物判断,它们应属遗址的垃圾区。 灰沟是在一条小沟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小沟底部即为生土。已知沟的长度超过10米,沟口宽在5米以上,沟深0.5—1.2米不等,沟口两侧有较多的柱洞,这种小沟可能与遗址的排水和给水系统有关。沟内的堆积大体上以沟中部为界从两侧交错堆积,包含物十分丰富。灰坑大小不一,但口径大多不超过1米,包含物不多。
 蒋家山遗址标本(日月符号) 发掘出的陶片均较为破碎,以夹砂红陶或红褐陶最多,另有少量夹砂和泥质灰陶、泥质黑陶。器表纹饰较多,有刻划纹、凹弦纹、镂孔、戳印纹、篦点纹等,以篦点纹最具特色,而刻划纹数量最多并富于变化,并在一件陶缸残片上发现刻有日月形状的刻划符号。器类有鼎、豆、鬶、碗、钵、纺轮等。鼎足形式最多,有侧装扁平三角形、横装扁平形、铲形、鱼鳍形等10余种,鼎足上装饰各种不同的刻划纹或戳印纹;鬶仅见鬶颈、鬶足、把手和裆片,颈为管状捏流,足为夹砂红陶薄胎空心足,把手为泥条相绞而成。
 蒋家山遗址鱼鳍形鼎足等 石器类有斧、钺、锛、镰、刀、镞、网坠、砾石等。最明显的特点是小型化十分突出,且器类的比例相差很大,据初步统计,在全部石器中,镞的数量至少占六成以上,次为锛、网坠,其他器类数量很少。石镞的形式也较为多样,有柳叶形、扁菱形、三棱锥形等,磨制较为精细,但全部石镞中极少见到完整器,基本上都有残缺或断损;网坠个体很小,为利用形体较小的扁平河卵石在两侧敲出4个小缺口而成,一般不加磨制;石器中最具特色的是一种形体很小、长度小于5厘米的小石钺;另一种呈梯形或马鞍形的石刀两侧出角或带短柄,也颇具特点。玉器数量很少,仅有个别玉管和绿松石饰。 根据出土的遗物种类和数量,可以知道该遗址的经济形态应以狩猎和渔猎为主,同时也有农业的存在。
 蒋家山红烧土块中的稻壳 遗址的文化性质目前还不十分确定,其中出土的一定数量的呈弯弧形鱼鳍形鼎足,形体有大、小2种,小者为皖南山区自身的特色,与新安江水系的新州类型所出基本一致;大者类似于良渚文化钱山漾遗址所出。不过蒋家山与新州类型的总体面貌相差不小,如蒋家山最具特色的小石钺、两侧出角或带短柄石刀、多种形式的鼎足、富有特色的戳印纹、篦点纹、刻划纹都少见或不见于新州类型,而新州遗址的研磨器、部分鼎足、半月形石刀也少见或不见于蒋家山。与良渚文化相比,两者的文化面貌差别更大,除了一些在南方广大区域内都能见到的良渚文化因素外,其他的相似之处并不多。此外,遗址中出土的一些横装扁平鼎足足面带刻槽、侧装三角形鼎足中间呈三角形中空的形式,时见于长江以北的江准地区;陶缸残片上的刻划日月符号,则是北方大汶口晚期文化最为典型的特征,同时也曾见于石家河文化之中,一些三角形戳印纹、篦点纹、两侧出角或带短柄的石刀应与南方尤其是中赣北的同时期文化有关。因此,蒋家山遗址的文化面貌可能还与北方或西方,以及南方的同时期文化有一定的关联。
 蒋家山遗址玉瑗、鼓形珠 蒋家山遗址面积大、堆积厚,是皖南山区目前十分少见的,尤其是在海拔接近200米的山区,这样的规模已大大超出了一般山区遗址的数倍甚至10余倍,因此具有特别的意义。这次发掘为更好地了解黄山一带远古文化的变迁、研究皖南山区的新石器文化特点以及山区地带的长江流域和新安江流域文化的异同提供了十分有益的材料。
 蒋家山遗址发掘现场 |
|
|
上一篇:浦溪河流域古遗址群 |
下一篇:官山遗址 |
|
|
|
|
|